昨日,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办冬奥北京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双奥城市”北京生态文明建设,展示“绿色北京”建设成果。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大伟在会上透露,今年本市将再增加15万亩的绿化面积,实现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圆满收官。同时,将开展30处“全龄友好型公园”提升改造,为市民游客提供更舒适的游园环境。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9%
高大伟介绍,2012年以来,北京市持续开展了以两轮“百万亩造林”为主的大规模绿化建设。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于2018年启动,四年来完成绿化造林85.3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6%,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森林蓄积量达到2690万立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6平方米。今年本市将再增加15万亩的绿化面积,实现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的圆满收官。
近年来,本市还充分利用拆迁腾退地统筹多元增绿和品质提升,建设了一批城市休闲公园、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等绿色休闲空间,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7%,生态惠民的能力和市民的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值得一提的是,市园林绿化局还创新提出建设全龄友好型公园理念,使不同年龄层的游客有更好的游憩体验。
据介绍,2021年全市完成了地坛园外园、人定湖等10处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建设无障碍环境136处,实现公园游览区域无障碍设施的有效衔接。还在部分公园设置了智能健康宝查验系统,老年游客通过刷身份证、老年卡等证件,一秒即可完成验证。公园内消费场所均保留了现金支付渠道,解决老年人进公园景区的数字鸿沟问题。
去年空气质量创历史最优
如今的北京,蓝天白云已成为常态。据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建华介绍,2021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优良天数达288天,占全年的78.9%。
在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本市聚焦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第三产业比重达83.8%;聚焦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推进碳减排,2021年万元GDP碳强度约为0.41吨,在各省(区、市)中保持最优水平,并比2015年下降28%以上。碳交易成交额超30亿元,积极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中心。
近年来,本市在污染防治攻坚上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7年底实现全市平原地区基本“无煤化”,机动车排放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车保有量达50.6万辆,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占比超过70%。本市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2004年开始二氧化硫(SO2)稳定达标,2019年开始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氮(NO2)持续达标。2021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和臭氧(O3)浓度首次同步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各项大气污染物实现协同改善,北京市空气质量创历史最优。
今年污水处理率将达97%
近年来,北京治水管水迈上新台阶。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杨进怀表示,2021年北京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5座,新建污水管线568公里,完成322个村污水收集处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8%;全市再生水配置量超过12亿立方米,新建再生水管线35公里,实现1000万平方米园林、绿化用再生水替代;持续强化河长制,深入实施市总河长令,排查出的1000余条小微水体全部完成治理;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75.7%,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除了治理,本市在水资源的保护上也更加有力。杨进怀介绍,去年10月初,密云水库最大蓄水量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纪录,作为首都重要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的作用更加凸显;2021年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回升5.64米、增加地下水储量28.9亿立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北京市水生态功能也在大幅提升。北京市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的问题,全面实践“以水开路、用水引路”,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26年来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2021年新增有水河道27条、有水河长452公里、水面32平方公里,81处干涸多年的泉眼复涌;完成年度63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任务;全市河流、水库等健康水体占比达85.8%,城乡河湖再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勃勃生机。
2022年是“十四五”向纵深推进、加快建设的重要一年。据悉,今年,本市力争将全年生产生活用水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1%左右,污水处理率达到97%,再生水利用量提升10%,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率达28%以上。
文/本报记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