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邢自强:全球经济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明年增速或5.4%
2022-12-31 16:13:32    腾讯网

精彩观点:

1英国和欧洲是经济的衰退,我们判断它会负增长衰退;那体现在美国可能也就将将地逃过衰退,几乎不增长,以百分零点几这样比较低迷的增长。2最近地产的政策更加统一、协调、有力。这个行业虽然经历了一个清理、整顿,但是最终在新常态的情况下稳定下来。3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的邻居们,像东南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会受益于中国从疫情中走出来,重整经济。

作者  罗飞  发自 香港


(相关资料图)

过去三年,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非常严重的冲击,中国经济也随着出现下行。中国经济在2022年非常坎坷,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的信心都有所波及。随着疫情管控政策的调整以及美联储加息即将结束,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即将迎来一个大的拐点,出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现象,即西方经济的通胀会逐渐降下来,但是随之造成的滞胀会使得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则会开启疫情后的“疗伤式复苏”,2023年GDP增速预计在5.4%。

以下是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关于2023年全球经济的见解:

2023年全球经济会迎来一个拐点

西方国家肯定不景气

1、现在全球的经济呈现什么样的特征?以及处在经济周期中的哪个阶段?

邢自强:现在肯定是周期的尾部,明年会出现一个增长放缓,通胀下降,加息周期结束的特点,2023年跟2022年会截然相反。过去的一年,其实西方的经济总体还可以,特别是美国的经济韧性是比较强的,但是最大的问题是通胀太高。所以为了治理通胀,各国央行都是小幅快跑地矫枉过正式的加息。美国过去一年,美联储加息的幅度是40年以来最大的;欧元区也是类似的,这是欧元区成立以来加息幅度最大的一年。

所以2022年经济韧性还可以,但要大幅度加息。2023年正好相反,通胀慢慢地快要下来了,加息的周期要结束了。加息,尤其是过去一年紧锣密鼓地紧缩,造成的滞后影响会显现,就是经济放缓。

其中,体现在英国和欧洲是经济的衰退,我们判断它会负增长衰退;那体现在美国可能也就将将地逃过衰退,几乎不增长,以百分零点几这样比较低迷的增长。

所以全球经济,尤其是西方国家明年肯定是不景气的。但是总的来讲,正好印证了通胀快下来了,加息周期快结束了的判断。

2、明年全球经济会出现一个拐点吗?

邢自强:我觉得跟今年比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拐点。2022年的经济增长有一定的韧性,但是通胀比较高,不断处于加息周期,明年正好是反过来。加息的滞后效应显示出来以后,经济增长会回落,尤其是欧洲衰退,美国是准衰退,几乎不增长,与此同时,通胀就会被压下来。因为企业既然利息高了,有滞后影响,肯定不敢雇人,反而要裁员。同样,它的资本开支会缩小,这样造成的滞后影响是美国的通胀也会下来。所以这个拐点大家基本上可以看到了,比如说每个月美国的失业率情况、美国的通货膨胀率CPI的情况,拐点已现。

“2023年,西方不亮东方亮”

3、刚才提到2023年经济会出现一个拐点,那美国、欧洲、中国等主要经济体2023年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邢自强:其实欧洲、美国这些西方经济体在同一阵营,都可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增长放缓、通胀下行、加息停止。2023年的西方经济体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那中国主要从过去一年的经济下行中走出来。对于中国,我们的判断就是,走出疫情,要走出疫后复苏、疫后“疗伤”的经济复苏道路。这里面不只是一个防疫政策的调整就能完全带来经济满血复活的,可能也需要很多其他层面的政策支撑,过去一年多影响经济信心的,比如对一些民间行业的整顿、整肃,是不是进入了收尾期、稳定期?这需要给大家一个定心丸。未来,很多监管政策会更加透明、更加有预见性。

其次是房地产,因为房地产过去一年半下滑比较快。但是我们也很清晰地看到,最近地产的政策更加统一、协调、有力。这个行业虽然经历了一个清理、整顿,但是最终在新常态的情况下稳定下来。比如说中国将来还有一些居住需求、中国的城市化还没有进行到位,每年还有很多家庭诞生。在这种情况之下,市场对房子的需求还在,只是过去那种投机性的需求未来就被打掉了。

我们估算了一下,2018年、2019年、2020年每年销售和供给高达1400万套房子的情况以后很难重现了。新常态的稳定房子供应水平可能就是一年销售量1000万套左右。

但是,这绝对不是说中国陷入了日本式的衰退20年,即没有房地产需求了。我们算了算中国的城市化、中国家庭诞生的数量等等,这些还是可以支撑未来1000万套左右的市场基准需求。房地产市场在各项政策合力之下,逐渐在新常态、新的平衡水平上企稳。

这几个因素到位的话,中国经济明年很可能呈现出跟西方不一样的逆势复苏,即明年是西方不亮东方亮的。从资产的投资到整个经济表现的一年,我们对中国明年的判断比较乐观,可能GDP增速恢复到5.4左右。

新兴经济体明年面临的挑战不大

4、那新兴经济体可能面临哪些挑战?

邢自强:总的来讲,我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这些亚洲经济体,2023年看的都比欧美要乐观。因为他们有三个优势:

第一个都没什么通胀问题。欧美是因为刺激力度过度,有很多很慷慨的印钱、发票造成了消费需求的暴涨,造成了一定的通胀问题。

其次,欧美很多的劳动力,尤其是中老年55岁以上的劳动力,在这次疫情之后不想回去上班了。因为拿了很多政府的扶助政策,可能对疫情之后长期的身体健康和感染风险也比较担忧。所以,美国、欧洲目前出现的劳动力短缺,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不愿意回去上班。在这种情况之下,它面临的通胀压力大,要治理通胀就引发了过去长达一年的大幅度加息。

但是新兴市场和亚洲正好相反,第一,新兴经济体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没有给老百姓广泛地发票子,消费者比较谨慎,所以没有过度刺激。第二,总的来讲,亚洲国家从福利制度上也不会像欧美那么慷慨。东亚经济体很多老年人是手停口停,大家还是要工作的,从这个角度看,并没有出现劳动力市场上很多人退出了市场,不找工作。

新兴市场总的来讲通胀压力不大。既然它的通胀压力不大,它就不需要像美联储和欧元区央行那样不断地加息。它的货币政策,整个金融条件就会保持相对比较宽松。实际上最近几个月可以看到,包括韩国等新兴市场在内,通货膨胀率下得比较快,反而没有太大的通胀压力,给它比较宽松的货币条件创建了基础。

第三个,好多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的邻居们,像东南亚、日本、韩国、新加坡会受益于中国从疫情中走出来,重整经济。最典型的如果咱们中国的消费恢复正常了,该吃吃、该喝喝,该出去旅游就出去旅行了。周边的这些经济体肯定后受益于中国游客去买东西,甚至有一些欧美和日本国家也会受益,它卖到中国的品牌商品会受益于中国消费的复苏。

所以从这三个角度来讲,最后一项是受益于中国本身的疫后重启,第二项它的货币保持宽松,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什么通胀压力。这几个原因都造成明年新兴市场的表现可能比欧美要好。

中国发展进入中壮年期:

2023年消费一定会反弹,未来GDP增速4%左右成为新常态

5、在我们这代人的成长中,第一次面临经济下行,就我自己来说,花钱变得谨慎了。你觉得要如何调动中国的消费复苏?

邢自强: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视角非常重要,会不会大家以后都不敢花钱了?在疫情以及其他因素交织的三年里面,这形成了一些对民企的信心、对个人消费信心永久性的伤疤。也就是说,我们放开了,信心还回不来。

我觉得这个因素要分开看,有些是中国长期的结构性的因素导致增长的潜力不能跟过去9%、10%的阶段相比。那个黄金时段,中国人口结构年轻,也是享受到了全球化的黄金时段,搭上了快车。这些已经跟我们告别了。我们人口在老化,全球化也出现了很多渐进式的脱钩,逆全球化的风险,产业链也出现了一些要备份、多元化的趋势。这些因素都导致中国相当于从青年时期长身体特别快,进入了中年,它可能已经比较壮实,不可能再增长那么快了。

但是你提到的第二点,从此大家会不会心气不足,不敢去花钱,不敢去消费。可能把过去两三年的一些周期性的因素极致地推演了。譬如说,我们知道在过去两年疫情的扰动,尤其是今年奥密克戎一来,我们采用了比较严厉的管控方式。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对经济和就业有影响。我们估算了一下,现在光农民工有600多万就没有回到城市。这个跟疫情之前有很大的缺口,也是因为很多城市对出行、线下餐馆、旅游,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封控很难恢复,就不招人了。当然,造成了失业的压力。

同样,年轻人的失业率也比较高,在17%左右,相当于5个人中有一个找不着工作。这也跟线下的娱乐业、服务业等交互式影响,找不着工作有关。只要我们有一个正常的恢复常态,让疫情成为过去式,这些行业还是要慢慢恢复的,还是要招人的。

一旦招人之后,应聘的人找到工作了,心态会恢复,收入预期会好转。所以我想这里面既有中长线,中国的增长潜力不如过去了,不再是9%、8%,而是未来的新常态。哪怕是2023年5.4%的增长,这也是因为2022年可能才不到3%的低基数,把两年平均算一下也就是4%出头的增长,可能这就是未来的新常态。

我们相信2024年、2025年及未来三五年的中长期,可能每年中国的潜在增速也就是4%出头了,当然不能跟疫情之前的高增速比。但是这在全球看起来还算是不错的增长了,因为全球都不景气,欧美也有欧美自己的问题。

我并不觉得消费者以及民营企业会彻底躺平,没有心气消费了,他们会调整自己的预期。中国告别了最高增长的阶段,但是百分之四点几的增长,在很多行业还会创造出非常可观的机会。同样随着疫情告别之后、很多线下的服务业恢复招聘之后,消费者的收入预期又会回来。所以我相信,明年的消费一定会反弹的。

从数字上来看,2022年中国消费增长不到1%,仅有0.7%。其中物品的消费,比如家庭电器等等还有一丁点增长,但是服务业,线下服务业都是负增长,都是衰退的。明年可能服务业会有一个非常大幅度的反弹,到了明年下半年预计都是双位数的增长。我们对消费的复苏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中国现在不存在家庭负债表通缩

6、你刚才提到2022年的消费增长0.7%,其中家庭电器还有一丁点增长,家庭花钱谨慎了。你觉得中国的家庭负债表会出现通缩吗?

邢自强:这个视角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关于中国的消费还能不能起来?有工作岗位就有收入,有收入就能驱动消费。但是也有不少比较担忧的人会说,除了收入之外,我们也得看资产负债表。比如说过去两年多房价也不涨,股市也比较振荡,是不是资产负债表受损了,所以要把这个伤疤给治愈,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不敢消费了。

我们也做了相关的研究,可以提供几个结论。第一个,中低收入群体主要靠收入,而这个收入来自于工作岗位,工作岗位又跟封控以及疫情的影响密不可分。一旦我们能够完全走出来,到了明年三、四月份之后,整个线下的服务业、餐馆、旅游、娱乐全部恢复了。工作岗位和收入回来了,一定会带动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回来。中低收入群体一般边际消费倾向还是比较高的,花的占整个收入比例会比较多。

其次是高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过去两年整体受疫情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他的收入还比较正常。但是消费场景没有了,有钱花不出去。因为很多地方此起彼伏的封控,各个地方用各种码防范外地人过来。所以导致过去喜欢的旅游、出行、娱乐的消费场景都受限,花不出去钱。我们做了一个测算发现,中国过去两年半在疫情清零的情况之下,实际上高收入群体又多了额外储蓄,就是花不出去的钱,比正常一年的储蓄额多的部分。这个多的部分占到了中国一年消费量的1/7左右。也就是说,对高收入群体来讲,更多的是有钱花不出去,没有消费场景,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讲是丢掉了工作没钱花。但这两个因素都有望随着封控解除,生活恢复常态,即继续聘人,线下的消费场景,大家该吃吃该喝喝,该出行就出行。恢复了后会有一个很大的释放。

关于家庭负债表,至少我们看到对高收入群体实际上还多出了一些额外的储蓄,这就为将来的需求反弹奠定基础;中低收入群体本来资产负债表也比较小,主要靠收入。这个收入会随着就业岗位的恢复而恢复。

香港经济面临阵痛,明年将迎来拐点

7、刚才你提到2023年中国会相对乐观,美国会停止加息。我们聊聊中国香港,他一方面受中国内地的影响,同时又是联汇制度,受美国加息的影响。请问,明年香港的经济会如何?

邢自强:香港经济现在也是面临着阵痛,就像你提到的它的利率得跟着美联储的利息走,因为联系汇率制。联储过去一年加了这么大的利息,香港的利率也上去了,但它本身经济现在还是相对低迷。因为它比较依赖的一些行业,比如不管是金融行业,还是跟大陆息息相关的旅游行业,现在这些都没有完全恢复,所以香港现在面临着阵痛。

但是明年我觉得香港明年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或拐点。一方面美元见顶了,等到美联储不加息了,那这会有利于香港的资金流动以及香港的利率逐渐地趋稳,就不再对香港的经济和楼市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这是非常大的利好。

其次,香港跟内地之间的关口肯定会逐渐打开了。现在大陆的放开政策是比大家想象得更快、更早的。很快在未来几个月,大家可能就会看到,比如像你去深圳见同事就比较方便,不用隔离了。所以,明年香港的经济会结束现在的衰退,出现复苏的拐点。

中国过去这一年关键词是“坎坷”和“信心低迷”

未来关键是“如何疫后疗伤”

8、若是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你如何形容今年的经济?

邢自强:中国的话,最近一年觉得比较坎坷,企业到个人信心相对比较低迷。往前看,关键词应该是怎么疫后疗伤、疫后重启经济。这里我提到三要素,从疫情中走出来,完全摆脱过去的封控,拥抱疫情之后常态化的生活;第二,房地产市场要比较务实、理性地让它企稳;第三,对民营企业的态度要显示出来比较务实、理性的,未来对待整个监管框架更有前瞻性、更加透明。

对于海外经济,他们也是疫后疗伤,他们疗的伤是通货膨胀带来的伤,当时给的刺激政策太慷慨了,造成了现在这些后遗症,他们现在在处理后遗症的过程中。所以我觉得中外正好相反,我们是要从疫情中走出来去疗伤、重启经济。海外刺激力度太多,它要处理好后遗症,去冷却迎来通胀的下行。

关键词: 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