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超60万亿?负债率最高的城市你绝对想不到
2023-01-06 09:08:14    腾讯网

原创 刘晓博


(资料图片)

最近,贵州遵义最大城投企业——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156亿元银行贷款展期20年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件事的背后,是房地产失速、卖地收入锐减之后,地方政府遭遇的尴尬局面:财政入不敷出,稳增长、保就业力不存心,多年积累在城投平台的各种债务压力巨大。

近日,一篇题为《地方基建欠了六十多万亿,需要奇迹才还得上》、讨论上述事件的文章被不少人转发,文章引述的数据为:2021年我国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余额高达56万亿元。刚过去的2022年,城投债的总规模可能已经达到了65万亿元,中国人人均欠5万。

由此引发不少人讨论,这60万亿由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平台欠下的“基建类债务”,到什么时候才能还清?

其实今天还有一篇地方债务的研究报告值得一读,这就是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的《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形势与应对》,文内有下面一份反映地方政府债务的表格:

粤开证券上述表格里,地方政府债务被分为“地方债”和“城投平台债”。

前者发行比较规范,需要省级政府同意,并向中央报备。各地的地方债余额到2021年为30.37万亿元。至于城投平台带息余额,到2021年为44.35万亿。

这两笔债务相加,达到了74.72万亿元。

如果看“广义债务率”(两项债务之和占表格里四项财政收入总和的比重),天津为最高,达到了530%;其次是北京、重庆、贵州、江苏、浙江、云南、湖南、四川等省市,均超过了300%。

更令人吃惊的是,在广义债务率超过300%的省市区里,既有贵州、云南、湖南等相对落户省区,也有天津、北京、江苏、浙江这样的经济发达省市。

由此可见地方债务情况之严重。

那么:无论地方城投平台的有息债务是44.3万亿,还是60万亿,这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如此天量债务,到底意味着什么,将来地方政府拿什么来还?它又将倒逼出什么变局来?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城投平台的欠账,不存在实质性的还钱问题。它跟地方债、国债一起,都是政府债务的一部分,最终的结果是借新还旧、不断滚雪球,越来越大而已。

凡是为政府债务如何归还而发愁的人,都是不懂经济的。无论财政赤字,还是政府债务,其实质都是一种发钞方式。

如果地方债、国债都归还了,余额越来越少,对国家反而是不幸的,因为这意味着“大通缩”到来, 钱将越来越少、越来越值钱,大家竞相减少投资和消费,因为拿着钱本身就是最划算的投资。

而当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举债,甚至要求央行印钞直接购买国债、地方债的时候,则意味着货币扩张,资产价格上涨,大家消费、投资欲望上升,经济迈向温暖期。

另外,地方城投平台所欠下的债务,不一定都对应着无效投资。其中很多投资,还是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形象。当然,其中存在一些无效、低效投资,也可能存在腐败现象。

这是否意味着地方政府欠债越多越好,越能刺激经济、增加大家的收入?

当然不是。

这里面有一个“度”,必须要适可而止而止,过犹不及。

如果政府举债过多,占每年财政收入的比重太高,占GDP的比重太高,就意味着债务率偏高了,就可能出问题。

负面作用一般是两个:第一,通胀率飙升,贫富差距拉大;第二,政府债务率太高,会引发国际评级机构的“较低评价”,可能导致汇率波动,也影响国际资金投资其国债、地方债的兴趣。

也就是说,政府的债务规模要适度。是否适度,要看每年还本付息金额占常规财政收入的比重,以及总负债占GDP的比重。对此,国际上有一系列指标来评价、判断。

中国经济是“强政府主导模式”,我们常说自己的体制优势是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说白了,就是在政府和民间的财富分配中,政府掌控力更强,多拿走了一块。这多拿走的,用来转移支付、平衡全国,或者用来上大项目,搞大基建。

几十年来,地方政府已经习惯了这样做。在房地产大发展、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代,我们也有条件这样做,因为增量财富太多了。

但随着城镇化率达到高位,人口红利终结,房地产出现拐点,地方政府一下子傻了:他们突然发现,土地卖不出去了,来自房地产的税收大幅下滑。不仅稳增长、搞大基建的钱没有了,连给基层发工资的钱都紧张起来。

所以我们看到:2022年地方城投平台债务再次迅猛扩张,因为这些平台要承担起土地市场“托市”的任务,替地方政府撑场子、回笼资金救急。

上图是第三方研究机构整理的,22个集中出让住宅用地城市在2022年卖地情况。其中42%的卖地款来自地方国资的接盘,金额高达7486亿元。

7486亿元,只是22个集中出让住宅用地城市的“城投平台”出资拿地额。放眼全国,2022年地方城投平台通过卖地至少给地方财政输血了超过1万亿

其实质,相当于地方政府把土地左手卖给了右手,然后从银行获得了贷款。

如果将来房地产回暖还算罢了,如果楼市继续低迷,则地方城投平台的债务压力将更加沉重、巨大。

未来的解脱之路,要么是像上遵义一样大幅展期,要么转换为地方债。甚至到了最后,还可能把部分地方债转换为国债,因为中央政府的债务率目前明显低于地方政府。

虽然60万亿城投平台债务没有实质性的还款压力,只有借新还旧、展期等压力,但这个问题日益严重,会倒逼出很多改革。

比如,无效益、低效益的大基建,未来会被严格控制;新上的项目,只能被迫跟着人口走,进一步向大城市及其都市圈集中,由此带来中西部、南北的更大差距。

人口持续流失地区,是否还要维持架构齐全的政府,是否需要合并下属的乡镇、县、市,都会逐步纳入议事日程。人口只有数万人的县,是否还要有那么多副县长?是否还要保持那么多部门?行政架构是否要精简?也都会被关注。

为了增加居民消费能力,打造强大国内市场,财富在“国家-个人”之间的分配比例,是否需要调整?

过去这些年来,居民总收入占当年GDP的比重不断走低(下图):

这意味着,我们每年创造的财富,大部分被集中到政府手里。政府某种程度上替居民做了投资、消费的决策。而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率,显然没有个人高。

与其把钱集中起来,在大基建中选择低效项目而打水漂,还不如把更多财富交给居民个人,让他们自己消费、自己投资。

这恐怕才是未来改革方向,也是启动内需最应该做的事情。

关键词: 资产负债率 城投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