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快资讯丨新年首月经济景气PMI急速回升,信心指数可能好于实际效果
2023-02-01 15:19:02    腾讯网

内容提要:

1、采购经理人指数带来了新年首月经济快速修复的好消息;

2、企业订单大幅增加,但在手订单与出口订单指数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相关资料图)

3、企业需求回升,企业用工形势明显好转;

4、中小企业的复苏程度明显不及大型企业;

5、经济修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赖于内需和外需的改善。

一、采购经理人指数带来了新年头月经济快速修复的好消息

2023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新年第一个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我们带来了久违的经济修复好消息。数据显示, 1月份,制造业PMI为50.1%,较上月回升3.1个百分点;非制造业PMI为54.4%,比上月大幅回升12.8个百分点。综合PMI为52.9%,较上月大幅拉升10.3个百分点。

PMI为国民经济景气指数,指数大于50%,意味着经济处于扩张区,小于50%,说明经济处于收缩区。制造业PMI在连续3个月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后重回扩张区间,显示制造业稳步回升,新年实现较好开局。非制造业PMI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走势,也从连续3个月的收缩区重返扩张区,回升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表明疫情防控放开社会往来活动和人员流动之后,叠加春节需求集中释放,促成了非制造业的快速回升迹象。

主流媒体认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效果持续显现带来了一月份经济景气度的快速回升。但我认为,由于国家在12月中旬取消了疫情防控对人员和企业的强力控制,恢复了经营与行动自由的市场经济主体在被压抑3年之后终于恢复了弹性和主动性,并对经济修复与市场恢复充满了想象,是1月份经济重现活力的根本原因。

二、企业订单大幅增加,但在手订单与出口订单指数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1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订单明显增加,但叠加春节这个一年最重要的消费季节,非制造业的订单增加幅度较大。

1月份制造业订单指数回升到50.9%,比上个月增加了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订单回升到46.1%,环比增加了1.9个百分点,在手订单44.5%,环比增加1.4个百分点。

1月份非制造业订单大幅度回升到52.5%,比上个月增加了1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订单回升到64.9%,环比增加了20.4个百分点,在手订单45.9%,环比增加2.9个百分点。

不过我们在订单增加的同时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制造业的出口订单恢复不多,并自2021年5月份以来一直处于收缩区,这与2022年1-3季度两位数的商品出口增幅严重背离,说明PMI中的订单指数、出口订单指数编制质量存在严重问题。

二是1月份的非制造业出口订单指数突然从44.5%增加到64.9%,猛增20.4个百分点、45.8%。一个企业或者一个行业的数据突变有可能,整个全国的非制造业出口订单指数突然增加45.8%,大概率属于数据质量问题。1月31日商务部公布的2022年我国服务出口28522.4亿元,同比增长12.1%;进口31279.5亿元,同比增长13.5%。月均服务出口2377亿元,增加45.8%,意味着1月份服务出口订单增加1090亿元。

三是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在手订单3年多来均持续处于50%以下的收缩区,中间的新订单指数大幅回升到扩张区,对在手订单的影响似乎也不大。1月份制造业订单比上个月增加了7个百分点,非制造业订单增加了13.4个百分点,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在手订单指数分别仅回升了1.4和2.9个百分点。这不太合乎企业生产、经营逻辑。

三、企业需求回升,企业用工形势明显好转

在需求回升以及人员流动趋于宽松的带动下,1月份企业生产活动稳定恢复,用工需求明显回升。在企业供需回升的带动下,1月份制造业生产指数较上月上升5.2个百分点到49.8%,虽然位于50%枯荣线以下,但结束了连续3个月环比下降的势头。

1月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恢复到47.7%,较上月回升了2.9个百分点。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恢复到46.7%,较上个月恢复了3.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显示,春节前企业整体上在随着生产的恢复而扩大用工。叠加春节市场因素,商业服务业等非制造业行业的用工需求恢复得更为明显。

从理论上来说,企业用工指数恢复,意味着就业增加和失业率的降低,反之,意味着就业减少和失业率的扩大。

比如2022年1-4月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从48.9%下降到47.2%,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从46.9%下降到45.4%,城镇调查失业率即从5.3%逐步增加到6.1%。

但2022年4季度的数据又打破了从业人员指数与失业率的高度负相关的关系。12月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从11月份的47.4%下降到44.8%,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从45.5%下降到42.9%,按数据逻辑关联性计算,失业率至少应该上升到5.9%,但实际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反而从11月份的5.7%下降到了5.5%。

考虑到2022年的春节第一天假期“除夕”发生在2022年1月31日,2023年的除夕出现在1月21日。那么2022年1月份的春节假期最多只有2-3天,但2023年1月份春节假期至少有10天以上。从用人成本角度考虑,除非必要,一般不会急匆匆扩充劳动岗位,毕竟春节期间要付三倍的工资。因此,对1月份的PMI中的劳动用工指数的变化,我们应该合理存疑。

四、中小企业的复苏程度明显不及大型企业

1月份,大型企业的PMI从上个月的48.4%回升到了52.3%,增加3.9个百分点,不仅止住了连续3个月的下滑趋势,还重返扩张区域;中小企业的PMI也有所修复,但修复程度不如大企业。

中型企业PMI从12月的46.4%回升到48.6%,增加了2.2个百分点;小企业PMI从12月的44.7%回升到47.2%,增加了2.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PMI的回升幅度均只及大企业回升幅度的三分之二左右。特别是中型企业的PMI连续7个月处于收缩区,小企业的PMI已经连续十几个月处于收缩区,这需要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高度注意。

疫情三年,受到封控负面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小企业,亦即大部分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这部分企业对经营场景的依赖性比较强,对人员流动的依赖性也比较强,疫情中的封控措施对他们而言就是不能营业的严重灾害。加之这部分企业大多租用经营场所,疫情期间失去收入,但租金等费用却需要继续支付,因此他们恢复经营的难度远大于大型企业。

五、经济修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赖于内需和外需的改善

综合来看,当前经济运行呈现明显趋稳回升态势,但也要看到,这种回升是在经济增速连续放缓基础上实现的回升,PMI的指数水平依然偏低,仅略高于50%。经济修复、回升的持久性和稳定性还需要依靠以下因素的有力改善。

一是国内市场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

春节前虽然企业订单指数回升,但整体来看,市场需求仍然不足。企业联合会在发布PMI数据时披露,1月份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仍达53.2%,连续7个月超过50%。这充分说明企业对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感受非常强烈。春节期间的多数短期指标显示,即使是3年疫情之后第一个完全放开管控的春节,出行、购物、电影、旅游等指标仍然只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8成左右。

1月份30个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约810万平方米,较2022年同期下滑41%。降幅较上月的-21.0%继续扩大。1月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同比-13.4%,去年7月以来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仍在历史低位。平均地价下降至近一年新低。

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GDP的增速,居民债务增长高于GDP的增速,住房有效需求持续萎缩、汽车消费需求全靠购置税刺激,这些因素对未来的经济持续复苏,将构成比较棘手的内需不足的阻滞影响。

二是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走弱问题突出。

美国2023年1月Markit制造业、服务业PMI分别为48.8%、46.6%,均较2022年12月有1、1.9个百分点的回升。美国2022年12月耐用品订单环比增长5.6%,新屋销售量环比增长2.3%,第四季度GDP按环比年率计算增长2.9%,均超出市场预期。美国2023年1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4.9,比上个月大增5.2个百分点,回升到2022年4月来新高。

目前,欧盟也扛住了能源价格导致的高通胀的严重冲击。12月份与2022年的高点相比,能源和电力的期货价格大跌了80%以上。欧盟国家CPI已连续数月回落,今年1月份欧元区经济还实现了难得的扩张,1月综合PMI为50.2%,比上个月回升了0.9个百分点,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回升至荣枯线以上。其中制造业PMI为48.8%,回升1个百分点,是2022年9月以来新高;服务业PMI为50.7%,也回升了0.9个百分点。

但是,1月份我们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1%,仍然处于相对偏低水平,关键是较去年同期水平下降了2.3个百分点。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国际市场需求走弱,并非海外市场经济增长回落。在国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地缘政治冲突持续、西方供应链重构、跨国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本国或东南亚的情况下,如何继续融入西方供应链,保住海外市场份额,将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经济问题。

【作者:徐三郎】

关键词: 制造业p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