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精选:销量掉队资金紧张!威马汽车反向收购藏了什么玄机
2023-02-07 20:47:51    投资时报

已两次在上市路上折戟的威马汽车,尽管有望在2023年最终实现“借壳上市”,但与同属第一梯队的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相比,威马汽车明显已错过新能源汽车上市的窗口期


【资料图】

《投资时报》研究员 罗艺

IPO路上多次受挫的威马汽车,有望在今年实现借壳上市吗?

近日,APOLLO智慧出行集团有限公司(00860.HK,下称APOLLO出行)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20.23亿美元(近158.53亿港元)100%收购威马汽车子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

据悉,上述收购将以配发股份方式进行结算,APOLLO出行将以每股0.55港元配发,向威马汽车发行288.24亿股。如以公告次日价格估算,APOLLO出行的总市值为22.49亿港元,约2.87亿美元。APOLLO出行此次给出的收购价格,比自身市值高出近7倍。

市场认为,此次交易以配发股份方式结算,意味着威马汽车无法直接获得20.23亿美元现金。威马汽车此举意在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方式实现上市挂牌。信息显示,威马汽车早前已持有APOLLO出行23.67%股权,本次交易完成后,威马汽车将持有311亿股APOLLO出行股份,占比达到68.26%。

据相关人士透露,APOLLO出行对威马汽车子公司完成收购后,后续主要流程为对威马汽车进行尽职调查,乐观估计会在2—3个月完成。市场猜测,威马汽车最快会在2023年二季度完成挂牌。

此前已两次在IPO路上折戟的威马汽车,尽管有望在2023年最终实现“借壳上市”,但与同属第一梯队的造车新势力“蔚小理”相比,威马汽车明显已错过了新能源汽车上市的窗口期。信息显示,蔚来早在2018年就已登陆美股,小鹏和理想也于2020年在美股挂牌。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收购价格为20.23亿美元,以此价格计算,威马汽车目前的估值约为25.1亿美元,这与其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的最近一轮融资的57亿美元估值相比,已近腰斩。

IPO进程远落后、仅依靠非上市渠道融资的威马汽车目前账面上现金也显不足。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喊话“活下去”,但在资金短缺、销量大降,研发投入降低以及产品更新慢的背景下,威马汽车前路还将有诸多难关等着它一一踏过。

欲借壳上市

威马汽车成立于2015年,该公司创始人沈晖曾担任吉利控股集团董事兼副总裁,在汽车行业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光辉的履历。在吉利对沃尔沃的收购案中,他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为此,在创立之初,威马汽车获得了众多资本青睐。从上市前的融资笔数和金额来看,该公司都远超“蔚小理”。企查查信息显示,蔚来美股IPO前融资金额约130亿元,小鹏IPO前约370亿元,理想则为160亿元。

而威马汽车从成立之初到2021年末共有4轮12次融资,获得资金超过410亿元,其股东名单包括百度、腾讯、红杉、电讯盈科、信德集团等多个众多明星企业。在最近的一次融资中,威马汽车估值达57亿美元。

查阅威马汽车招股书,《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目前,百度拥有威马汽车4.29亿股B1系列优先股,持股比例为5.96%。按每股优先股成本1.8843元计算,百度持股成本总计8.08亿元。腾讯则通过Tencent Mobility limited持有1.06亿股B3系列优先股,持股比例为1.48%。按每股优先股成本1.8843元计算,腾讯持股成本总计2亿元。

在非上市融资渠道外,威马汽车其实也早已在开始布局。2018年蔚来上市同年,沈晖也曾对外公开表示过,威马汽车希望寻求海外上市的可能。到2020年,威马汽车曾对外宣布要全力成为“科创板新能源第一股”。随后,2021年初,上海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威马汽车已具备辅导验收及科创板上市申请条件,上交所即将受理其递交的申报材料。之后,威马汽车进入静默期,但后续未有进展。

时隔一年2022年6月,威马汽车在港股首次递交招股书,但接下去的6个月内,威马汽车未能通过港股上市聆讯,招股书已于2022年12月1日转为失效状态。

对于两次上市受阻,威马汽车并未对外公布原因。市场有诸多猜测,认为威马汽车上市未果或与硬科技属性不足、股东背景过于繁复等有关。

两次上市折戟之后,威马汽车账面现金也更为紧张。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威马汽车账上现金储备及现金等价物为41.6亿元,而蔚来、小鹏同期的现金储备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554亿元,小鹏为435.44亿元,理想则为501.6亿元。

威马汽车此次欲通过反向收购APOLLO出行上市,也反映出其想登陆资本市场的急迫。根据此次交易估值,APOLLO给出的收购价格为20.23亿美元。以此价格计算,威马汽车目前的估值约为25.1亿美元,这与其在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的最近一轮融资的57亿美元估值相比,已近腰斩。

钱花在哪儿了?

招股书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威马汽车账面剩余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36.78亿元,较2021年末进一步减少,借款总额为89.55亿元。其中,22.8亿元为即期借款,66.75亿元为非即期借款。此后威马汽车未有详细的公司财务数据披露。

而自2022年10月以来,该公司也已实施了一系列降本措施以应对资金压力,包括管理层主动降薪一半、基层员工按原薪水的70%发放等措施,可以看出公司的财务状况仍趋紧张。

如按照市场预计,威马汽车借壳APOLLO上市最快于2023年第二季度完成,在配售款最终到账之前,威马汽车将如何撑过?

根据APOLLO出行公告,目前APOLLO出行及威马汽车正在建议两至三个月内筹集临时融资,其中包括某知名商业银行注资2.5亿港元,正威国际注资5亿元人民币。

去年末至今年初,威马汽车还曝出大规模裁员后拖欠员工赔偿金、办公楼欠租、被冻结资产、工厂停工等状况,上述临时融资能否成功挽救威马汽车脱离危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针对上述相关问题,《投资时报》电邮沟通提纲至威马汽车相关部门,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诚然,威马汽车在创业初期,因创始人团队丰富的汽车行业从业经验,受到资本青睐,并获得充裕的初始资金。但该公司选择重金自建工厂,让大量的资金转为了固定资产。信息显示,威马汽车在浙江温州和湖北黄冈拥有两座生产基地,分别产能为10万辆和15万辆,总计产能达25万辆。

整体来看,威马汽车上述生产基地的总投资规模约在百亿左右。公司前联合创始人曾对外称,资金的40%—50%花在了智能制造园区。而其自建工厂的逻辑是将投入前置,后期提升汽车销量后可以摊薄这一项成本。

但威马汽车对于公司的销量预期显然没有达成。2018年3月28日,首批威马EX5量产车温州生产基地试装下线,预示威马汽车首个自建工厂完工投产。但到2021年截止,威马汽车当年交付量为4.42万辆,如果按照25万辆/年产能计算,公司的产能利用率或仅达到18%。

销量掉队

如果按照2019年威马汽车的销售状况继续发展,威马汽车或许还是当初的那个新能源汽车的“四小龙”之一。

2019年造车新势力排行榜中,威马汽车以交付16876辆新车位居第二,仅次于蔚来的20565辆,高于小鹏汽车的16608辆。威马汽车旗下当年的主销款车型EX5,2019年交付量为16810辆(上险数),位居当年造车新势力单车年度交付量排行榜的首位。

威马汽车主打的EX5与小鹏当年的G3一样,响应“重点发展绿色交通体系,将重点区域的商用车由新能源车型替换”的政策,将产品市场定位在B端。随后,威马汽车建立大雁出行APP网约车品牌,旨在通过网约车司机和乘客的体验,来推广自己的车型,扩大品牌和产品影响力。

但与小鹏随后快速向C端转向不同,威马汽车则一直坚守B端。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威马汽车五大客户(大部分为智能出行合作伙伴)贡献收入分别占年度总收入的40.6%、37.2%和43.4%。而小鹏的港股招股书显示,公司2019年—2020年前五大客户占总收入不及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表示,纯电动汽车,无论是作为私家车使用还是作为共享汽车使用,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都大有裨益,但就产品和行业竞争力而言,私人购买数量才是最重要的参考标志。而数据也显示,到2021年,全国B端购买量只占新能源市场的10%—20%。

2020年,威马汽车的排位已开始下滑,以2.25万辆在造车新势力榜中排第四,2021年以4.42万辆列第五,与排名第四的哪吒汽车少近2.5万辆。2022年上半年,威马汽车直接跌出销量排行榜单。

据威马汽车官网信息显示,目前公司在售车型包括M7、W6、EX5-Z、E.5,其中,EX5-Z、E.5为专门针对网约车市场的车型。针对私人客户的W6,从2021年3月发布至今已有近23个月,其中仅有3个月销量超过千辆。M7是则威马汽车寄予厚望的产品,于2021年10月发布,原计划2022年内实现交付,但因公司财务危机,至今仍未正式上市。

行业资深人士分析认为,销量无法取得突破,导致威马汽车亏损增大、现金流趋紧,进而影响公司的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的减少,将为威马汽车这类以科技创新为产品竞争力的公司,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威马汽车研发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元、9.81亿元,占同期总收入比重从50.7%降至20.7%。2021年,“蔚小理”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6亿元、41.14亿元和32.86亿元。显然,双方已不在同一量级。

威马汽车2018年—2021年车辆交付数量

数据来源:公司招股书

关键词: 信息显示 借壳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