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放弃保研的美术生,回新疆接手月亏三万的破饭馆,今晚央视一套把摄像头直接怼进后厨。
白宇帆这张脸一出来,弹幕就认命:又是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的倒霉蛋。可这回他连画笔都没带,只拎了一口生锈的锅,从乌鲁木齐老城区的巷口一路炒到央视黄金档。
剧组提前放出的数据更扎心:2023年新疆个体餐厅注销率18%,活下来那批里,七成靠外卖吊命。故事开局就照实拍,账上只剩两千八,房东蹲在店门口抽烟,烟灰弹进抓饭桶,一句话:今天不交租,明天换招牌。
(资料图片)
没有天降投资人,也没有霸总一眼看出男主骨骼清奇。涂松岩演的米其林厨师,同样被总部扫地出门,简历投遍北上广,HR回同一句话:年龄超限。两个失败者碰头,一个会画不会算,一个会算不敢炒,谁先低头给谁打下手。
导演黄楠以前拍战争片,炸点安排得明明白白,这次把炸药换成辣椒面。实拍第一天,剧组买了三百公斤羊肉,白宇帆切到手抖,镜头不喊停,血滴在案板上,后期没擦,直接播。观众要的就是这股生肉味,再精致的滤镜也盖不住。
配角名单像超市打折标签,丁勇岱、林永健、郝平,名字一出,大爷大妈立刻锁台。年轻人也别急着走,加奈那演的跑堂小妹,抖音小号有八十万粉,专门拍餐厅翻车现场,剧里剧外同步更新,流量直接两头吃。
最狠的是反派郝平,不玩阴的,就跟你算成本。一斤羊肉进价四十六,你卖九十八,他偏卖六十八,赔本赚吆喝,三周把你客全拉走。现实里这种打法叫低价倾销,市场监管来了也只能劝你自认倒霉,小老板听完只想把锅砸了。
剧组蹲了四个月,拍出一套新疆餐饮生存图鉴:四月羊肉涨价,五月旅游季还没影,六月房东通知涨租百分之二十,七月员工集体辞职去摘枸杞。每一道坎都按真实时间线走,播到第8集,弹幕齐刷:这哪是电视剧,分明是我去年的流水账。
有人担心又拍成旅游宣传片,导演一句话怼回去:真那么好赚,我干嘛不自己开店。于是镜头里出现最尴尬的一幕:男主搞直播带货,在线人数两百,评论区全是同行来抄菜单。数据组把后台截图放出来,小餐厅日常就是这么荒凉。
可也真有翻盘的。剧里老饭馆靠一道改良抓饭起死回生:把传统羊油换成稻米油,成本降两块,口感不腻,女生愿意打包。播出第二天,乌鲁木齐三家店同步上架同款,销量最高的那家半天卖出六百份,老板发朋友圈:谢谢央视替我打广告。
别急着热血沸腾,剧里把账算得明明白白:降本只是止血,真正赚钱的是把夜宵时间拉长到十一点,专做烤包子+乌苏套餐,毛利拉到65%。这一招又被同行秒抄,一周后满大街都是同款套餐,利润直接腰斩。现实就这么无聊,创新只能活七天。
最戳人的一幕在第10集,男主数完当天流水,发现赚的钱刚够给厨师发加班费,自己白干。他蹲在马路边啃干馕,手机推送弹出前同学画展开幕,配图是香槟和鲜花。那一刻你终于明白,所谓梦想,就是别人喝酒你喝水,还得笑着打招呼。
央视敢把这个细节放出来,等于告诉所有想辞职开店的年轻人:先别冲动。剧没播完,新疆本地餐饮群已经吵翻天,一半人骂制造焦虑,一半人感谢提醒。屏幕外的你,如果刚好也在盘算辞职创业,看完大概会再掂量掂量银行卡余额。
当然,故事总得给人留点希望。第12集,男主把饭馆改成白天卖抓饭,晚上教美术,靠课时费补贴房租。来的全是附近艺校学生,吃完顺手发小红书,店铺热度又起来。弹幕这才松口气:原来副业才是本体,开店只是流量入口。
说到底,这部剧最值钱的地方,是把创业神话拆成流水账。没有一夜暴富,也没有彻底绝望,只有每天睁眼就欠房租的焦虑,和月底算完账发现还活着的小庆幸。看完你未必想去新疆,但你一定懂了:先学会切肉,再谈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