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讯:宁德时代与天齐锂业呛声背后: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将达千亿级,2万多家企业抢先布局
2022-07-30 08:52:19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李硕 每经编辑 孙磊


(相关资料图)

两大上市企业间的“互怼”令动力电池回收行业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日前,宁德时代(SZ300750,股价508.60元,市值1.24万亿元)董事长曾毓群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表示:“电池里面绝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目前我们镍钴锰的回收率已经达到了99.3%,锂的回收率达到了90%以上。”

随后,天齐锂业(SZ002466,股价115.50元,市值1896亿元)投资管理部门相关人士对此表示,90%的锂回收率在理论上可以,在大规模商业应用上还达不到。“实验室应该能做到(90%回收率),但商业上我个人还没见过。”上述人士称。

对于这一质疑,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应称:“欢迎到广东邦普看先进量产技术。”据了解,邦普循环是宁德时代控股的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企业,主营回收业务、资源业务与材料业务。

事实上,抛开两家企业的争论不谈,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走高,动力电池正逐步进入大规模退役阶段。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锂电池理论退役量达51.2万吨,实际回收废旧锂电池29.9万吨,其中用于再生利用的为25.8万吨,用于梯次利用的为4.1万吨。

“当前回收利用市场正发生深刻变化,废旧动力电池残余价值大幅上升,其回收价格也水涨船高,从企业不愿意回收变成了如今人人争抢的香饽饽。”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表示。

争夺千亿级别“蛋糕”

上游原材料价格飞涨下,动力电池回收赛道热度正持续走高。

据了解,当前钴、镍、碳酸锂等电池原材料价格均处于高位运行。截至2022年7月上旬,金属锂、镍、钴的价格分别为297万元/吨、18万元/吨和36万元/吨。

持续走高的资源价格也令利润向产业链上游倾斜。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6日,共有15家锂矿上市企业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均实现大幅预增,15家锂矿企业归母净利润合计达549.43亿元~607.33亿元。其中,天齐锂业、融捷股份(SZ000762,股价130.80元,市值339.63亿元)、天华超净(SZ300390,股价77.90元,市值458.13亿元)、西藏矿业(SZ002192,股价52.75元,市值274.73亿元)增速位居前四,同比增长率均超四位数。

在此背景下,从废旧电池中提取镍钴锂等金属资源的回收赛道愈发受到各方关注。曾毓群表示,上游原材料涨价将对产业链造成短期扰动,但事实上,锂资源并不是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已探明的锂资源储量可以生产160TWh的锂电池,完全满足全球对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需求。同时,电池的绝大部分材料可以重复利用。到2035年后,循环利用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满足很大一部分市场需求。

据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震坡预测,未来五年动力电池平均每年有20~30GWh约16万吨退役,预计到2026年累计退役量超过142.2GWh约92.6万吨。2022年至2026年,排名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累计退役量将达90GWh,其中仅宁德时代就将达到44GWh。

巨量的市场空间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玩家”入局。数据显示,仅2021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企业的注册量就快速增长至2.4万家。

广发证券研报显示,近年来伴随动力电池回收政策逐步进入稳定期,参与企业数量急速增长,亦有诸多上市公司扩产加速。动力电池市场空间迅速放量,2030年锂电池回收规模在中性预测下可达1089亿元。

废旧电池流入小作坊现象仍存

尽管赛道火热,但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仍有不少。

据了解,2018年9月工信部发布了第一批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白名单企业”称号自此而生。之后三年,经过两次扩充,现共有47家企业入围白名单。

但在白名单之外,更多无资质的小企业正把持着大量废旧电池的归处。有数据显示,2020年退役动力电池20万吨,其中白名单企业回收量为4.2万吨,仅占比两成。真锂研究首席分析师墨柯也表示,现在最大的难点就是电池怎么回收上来。“目前来讲,具备资质的锂电池回收企业真正能够回收上来的废旧电池量,大概是整个市场的10%到20%。”墨柯说。

非正规渠道之所以能手握大量废旧动力电池,主要在于其回收价格更高。据了解,由于处在监管之外,小作坊并不需要承担环保、安全等成本,使其敢于以更高价格回收废旧电池。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吨锂的回收,可能有几千的成本源自环保设施,很多小作坊在运行中并不会考虑建设相应设备,所以相比正规企业能够给出更高的回收价格,但实际上长期看对行业发展弊大于利。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看来,动力电池回收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相继暴露。如资源配置不合理、回收网点重复建设、建设及回收成本高、正规企业回收率低等。不仅如此,动力电池回收各环节涉及企业多,信息流通难以保障,退役电池持有企业与后端回收利用企业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比较凸显,导致出现小企业囤货、正规企业无货源等乱象。“行业还没完全发展好就开始内卷了,这是我不提倡的。”孙逢春说。

孙逢春表示,要谨防回而不收、收而不用、收而滥用。他认为,强化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意义重大。他建议应在前端产品设计、商业运营模式等方面强化产品循环利用设计理念,利于解决因电池单体、电池包形态各异导致后端拆解及梯次利用困难等问题。

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鲍伟则建议:“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要进一步加强,共同打造梯次利用产品。”他认为,整车企业可以用数据共享、以租代售的方式对动力电池进行梯次开发,如果电池能广泛地回流到(正规)上游,将有助于提升电池再生利用的效率。

关键词: 循环利用 数据显示